Adrian Boult

簡介: 阿德里安·鮑爾特爵士(Sir Adrian Boult,1889.4.8-1983.2.22),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英國音樂指揮家之一。出生于英國的切斯特(Chester)。早年在威斯敏斯特學校、牛津基督教會學院,隨艾倫爵士(Sir Hugh Allen)學習音樂 更多>

阿德里安·鮑爾特爵士(Sir Adrian Boult,1889.4.8-1983.2.22),20世紀上半葉最著名的英國音樂指揮家之一。1889年4月8日出生于英國的切斯特(Chester)。早年在威斯敏斯特學校、牛津基督教會學院,隨艾倫爵士(Sir Hugh Allen)學習音樂。1912年,在德國的萊比錫著名的萊比錫音樂學院留學,他有幸拜在世界著名作曲家馬克思·列格的門下學習;期間,布爾特還跟隨當時的大指揮家尼基什學習研究尼基什的指揮法。從中得到了許多日后使他受益匪淺的東西。1914年回到英國后,在考文特花園劇院工作。1919年,應(yīng)霍爾斯特之邀,指揮了《行星組曲》的首演。1919-1930年在倫敦的皇家音樂學院任教,同時在英國和國外的樂團兼任指揮。1924年還擔任伯明翰節(jié)日合唱團和伯明翰城市交響樂團的負責人。1926年擔任考文特花園劇院音樂總監(jiān)助理。1928-1931年任BBC巴赫合唱團指揮。1930-1950年任BBC交響樂團指揮,這一職位為他帶來了國際性的聲望,他帶領(lǐng)樂團訪問過維也納(1933)、波士頓和薩爾茨堡(1935)、紐約(1938、1939)。1942-1950年,他擔任著名的BBC音樂節(jié)Proms的代理指揮。1950-1957年擔任倫敦愛樂樂團指揮。此后只擔任一些樂團的客席指揮。1962-1966年,再次在皇家音樂學院任教。1979年退休。1983年2月22日逝世于倫敦。
 
他一生最偉大的貢獻是對于英國音樂的推廣,處處充滿高貴的氣質(zhì)與精確穩(wěn)健的速度感,而且絲絲入扣,感情充沛,自從1929年任職英國國家廣播管弦樂團的常任指揮以來,他更是致力以推廣當代英國古典音樂歷二十年鍥而不舍,而值得一提的是鮑爾特本身并不因此忽視他國他時代的其他作品,舉凡后浪漫與國民樂派時期作曲家的作品,他亦多所精通,這也是他的演奏會總是能吸引大批觀眾前往觀賞的主要原因。 作為英國音樂的提倡者,鮑爾特爵士擅長埃爾加、威廉斯(Ralph VaughanWilliams)、沃爾頓等人的作品,并指揮了許多音樂家作品的首演,被視為20世紀英國最重要的指揮家之一。一些作曲家的作品專門題辭獻給他,如威廉斯的《約伯》、豪厄爾斯(Herbert Howells)的弦樂音樂會曲等。他還出版過好幾部關(guān)于指揮的著作。
 
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鮑爾特也是一位較為客觀性的指揮家,他對待總譜非常認真,往往在指揮一部作品之前總要反反復(fù)復(fù)地研讀總譜,立爭達到忠實于原作的程度。
 
他對那種對作品還在一知半解的情況下就憑借自己的想象而自由發(fā)揮的作法頗不以為然,認為這樣的做法“固然能夠使一些少數(shù)聽眾的精神感到愉悅,但卻不會給思維健全的聽眾帶來那種深刻的、生氣勃勃的表演所產(chǎn)生的影響”。
 
他曾說到:“也許我如此準確地表達樂譜的含義,會冒著別人稱我的演奏枯燥無味的危險,但是我決不愿用不自然和過分的處理來裝飾總譜,因為這樣會導(dǎo)致作品的基本思想得不到揭示”。鮑爾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他在準備排練一部作品前,總是先以較快的速度將總譜通讀幾遍,特別將作品的形式及各部分的平衡、調(diào)性結(jié)構(gòu)及感情和力度的高潮等方面的特點牢牢地記住,對于較復(fù)雜的作品和段落,尤其是現(xiàn)代主義作品,他還會細心地將作品的難點先在鋼琴上彈幾遍,以便加深對作品的理解和記憶,對待他的所從事的事業(yè)是如此嚴肅和認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