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
究竟是什么樣的聯(lián)結,才能讓我和你,變成“我們”?
我們,是一個常用單詞,用來區(qū)別“你們”或“他們”。當孤孤單單的一個你,和孤孤單單的一個我,在特定時空下形成了“我們”,然后,很多事情開始發(fā)生,經歷又遠去,變成回憶。偶爾回頭,你有沒有去細細數(shù)過,過去,你曾經擁有過多少個“我們”?
人以群分,人們總是喜歡用一些規(guī)律對萬事萬物進行區(qū)分,比如靈長類,比如三年級四班,比如90后,比如浙商,比如壞人們,這些利用地域、時間、階級等參數(shù)硬生生劃下的,是那些不由自主成為“我們”的人們。我跟許多朋友無情的說過:“我們,都是被迫才認識的吧”。若不是我被命運安排讀了這個專業(yè),找了這份工作,或訪問了這個網(wǎng)站,我們怕是一輩子,都成為不了“我們”的。
“我”確實是孤獨的,而“我們”總是能基于群體效應,沖淡了些許的孤獨感,衍生出了些許情感。一路走來,我看見,我和我心里的自己,構成了我們;我和那個愛著的女生,構成了我們;我和那些一樣都是狂熱歌迷的朋友們,構成了我們;我和這個城市里正打拼著的奔四族群,構成了我們;我和這個時代所有迷茫的青年人,構成了我們;我和整個人類,構成了我們。區(qū)別于“他們”的,便成了我們。
于是,那些散落在時光兩側的零碎的詞,或者曲,繼續(xù)慢慢的匯攏,一張EP變成了兩張EP,變成了更加復雜的“我們”,也終于擁有了厚厚的內頁和實體光碟,轉眼兩年。那些歌們,排列成行,就像每一首歌,也都找到了組織,變成了他們所擁有的“我們”,集結成冊。
這里的7+1首歌,并不算是如何如何精心規(guī)劃且擁有什么樣的野心的歌曲,實際上,我非常清楚的看見自己,在重復著過去的一些欲念和想法,是逗號專輯時期的想法。雖然時隔5年,我卻并未走出之前擁有的矯情與表達方式,依然絮絮叨叨的喃喃自語著,或許,只是多了一些,與現(xiàn)實有關的牢騷吧。
我們的聯(lián)結,在于我們真的,共同身處在這個時代,逃避不開,或許良性或許惡性的情緒,你我都有。我猜,我們都很認真的在面對這個社會,認真的希望我們的生活變得好一點,更好一點,反正,路總有高低曲折,面對了,也就是了。
所以結繩記事,又一次,朱七的筆記……
后言:
這是一個玩物明志的小時代。
于是,我一次又一次的規(guī)劃起自己的某一種“消費行為”,像女生攢很久的錢去買一個名牌包,像驢友們籌備很久的一次長途旅行。我終于還是沒忍住,要把2010年就發(fā)表的5首歌,加上這里的8首歌,弄成一整張實體專輯了,美其名曰,朱七的筆記,第四集。
然后,我低估了,這整個過程所需要的努力。所以,我理所當然的錯過了2011年7月17日,現(xiàn)在還在,死命的朝著2012年7月7日奔跑著。原本,我只是想,把未發(fā)表的那些歌曲,加上幾首零散的新體會,湊一湊就可以的,后來發(fā)現(xiàn),那些并未發(fā)表的歌曲,果然都有著未必要發(fā)表的理由,思量再三,就全部都是新歌了,然后,這段時間寫詞的狀態(tài),有時甚至,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
這一次,我試著,更大程度的放開自己,讓更多意見融入,也第一次,更換了錄音的合作對象,與深藍光圈的同學們,有了更多的交流。然后,我若隱若現(xiàn)的感覺到了一些發(fā)酵與碰撞,我想,這些都在歌里保存著了。
從忙碌的工作一頭扎到音樂制作,恰逢夏日,暑假情結上涌之時,心境在這短短的一個來月中,逐漸變化。我看見自己的敏感觸角,慢慢的復活,坐在公交車上的時候看窗外那些路人,一步步鮮活起來,伴隨著似有若無的劇情,就像很多年前的自己非常享受的那種狀態(tài)一樣,是活著,又同時旁觀著的感覺。就像,從數(shù)字錄音,回到了模擬錄音。
我想,完成了這些散落在時光中的歌曲創(chuàng)作與制作,2010年寫《我們》時候的那種重新鍛煉自己的目的,應該已經達成了。所以,我應該有更大的信心與能量,去面對下一張專輯,與下下張專輯,若是這個世界并沒有在2012年粗暴的結束,《烏鴉少年》和下一張標點符號,不需要再等3年,或5年了。
有趣的是,哪怕2012我們依然有著些許風險,在12月到來之前,身邊依然會有三張專輯分別出現(xiàn),因為,這次和兩位朋友有了約定,一是這張專輯里面的《我們的世界》這首歌,會出現(xiàn)在三張專輯中。二是,我們在一頓晚飯中相約,在7月7日,8月18日,9月29日,讓各自的專輯面市。是的,他們是時間音樂的小皮和深藍光圈的力軒。
既然是一次消費行為,我想,當那些女生們不曾停止購買一個包的欲望的時候,我應當不會停止,去做下一張專輯的念頭。心愿,一次次許下,一次次逐步完成,這中間的過程,是各個時光參數(shù)下的自己,只要夠誠實,就有資格,留給未來的自己。
謝謝你的"/>
我們——
究竟是什么樣的聯(lián)結,才能讓我和你,變成“我們”?
我們,是一個常用單詞,用來區(qū)別“你們”或“他們”。當孤孤單單的一個你,和孤孤單單的一個我,在特定時空下形成了“我們”,然后,很多事情開始發(fā)生,經歷又遠去,變成回憶。偶爾回頭,你有沒有去細細數(shù)過,過去,你曾經擁有過多少個“我們”?
人以群分,人們總是喜歡用一些規(guī)律對萬事萬物進行區(qū)分,比如靈長類,比如三年級四班,比如90后,比如浙商,比如壞人們,這些利用地域、時間、階級等參數(shù)硬生生劃下的,是那些不由自主成為“我們”的人們。我跟許多朋友無情的說過:“我們,都是被迫才認識的吧”。若不是我被命運安排讀了這個專業(yè),找了這份工作,或訪問了這個網(wǎng)站,我們怕是一輩子,都成為不了“我們”的。
“我”確實是孤獨的,而“我們”總是能基于群體效應,沖淡了些許的孤獨感,衍生出了些許情感。一路走來,我看見,我和我心里的自己,構成了我們;我和那個愛著的女生,構成了我們;我和那些一樣都是狂熱歌迷的朋友們,構成了我們;我和這個城市里正打拼著的奔四族群,構成了我們;我和這個時代所有迷茫的青年人,構成了我們;我和整個人類,構成了我們。區(qū)別于“他們”的,便成了我們。
于是,那些散落在時光兩側的零碎的詞,或者曲,繼續(xù)慢慢的匯攏,一張EP變成了兩張EP,變成了更加復雜的“我們”,也終于擁有了厚厚的內頁和實體光碟,轉眼兩年。那些歌們,排列成行,就像每一首歌,也都找到了組織,變成了他們所擁有的“我們”,集結成冊。
這里的7+1首歌,并不算是如何如何精心規(guī)劃且擁有什么樣的野心的歌曲,實際上,我非常清楚的看見自己,在重復著過去的一些欲念和想法,是逗號專輯時期的想法。雖然時隔5年,我卻并未走出之前擁有的矯情與表達方式,依然絮絮叨叨的喃喃自語著,或許,只是多了一些,與現(xiàn)實有關的牢騷吧。
我們的聯(lián)結,在于我們真的,共同身處在這個時代,逃避不開,或許良性或許惡性的情緒,你我都有。我猜,我們都很認真的在面對這個社會,認真的希望我們的生活變得好一點,更好一點,反正,路總有高低曲折,面對了,也就是了。
所以結繩記事,又一次,朱七的筆記……
后言:
這是一個玩物明志的小時代。
于是,我一次又一次的規(guī)劃起自己的某一種“消費行為”,像女生攢很久的錢去買一個名牌包,像驢友們籌備很久的一次長途旅行。我終于還是沒忍住,要把2010年就發(fā)表的5首歌,加上這里的8首歌,弄成一整張實體專輯了,美其名曰,朱七的筆記,第四集。
然后,我低估了,這整個過程所需要的努力。所以,我理所當然的錯過了2011年7月17日,現(xiàn)在還在,死命的朝著2012年7月7日奔跑著。原本,我只是想,把未發(fā)表的那些歌曲,加上幾首零散的新體會,湊一湊就可以的,后來發(fā)現(xiàn),那些并未發(fā)表的歌曲,果然都有著未必要發(fā)表的理由,思量再三,就全部都是新歌了,然后,這段時間寫詞的狀態(tài),有時甚至,是一個字,一個字,寫出來的。
這一次,我試著,更大程度的放開自己,讓更多意見融入,也第一次,更換了錄音的合作對象,與深藍光圈的同學們,有了更多的交流。然后,我若隱若現(xiàn)的感覺到了一些發(fā)酵與碰撞,我想,這些都在歌里保存著了。
從忙碌的工作一頭扎到音樂制作,恰逢夏日,暑假情結上涌之時,心境在這短短的一個來月中,逐漸變化。我看見自己的敏感觸角,慢慢的復活,坐在公交車上的時候看窗外那些路人,一步步鮮活起來,伴隨著似有若無的劇情,就像很多年前的自己非常享受的那種狀態(tài)一樣,是活著,又同時旁觀著的感覺。就像,從數(shù)字錄音,回到了模擬錄音。
我想,完成了這些散落在時光中的歌曲創(chuàng)作與制作,2010年寫《我們》時候的那種重新鍛煉自己的目的,應該已經達成了。所以,我應該有更大的信心與能量,去面對下一張專輯,與下下張專輯,若是這個世界并沒有在2012年粗暴的結束,《烏鴉少年》和下一張標點符號,不需要再等3年,或5年了。
有趣的是,哪怕2012我們依然有著些許風險,在12月到來之前,身邊依然會有三張專輯分別出現(xiàn),因為,這次和兩位朋友有了約定,一是這張專輯里面的《我們的世界》這首歌,會出現(xiàn)在三張專輯中。二是,我們在一頓晚飯中相約,在7月7日,8月18日,9月29日,讓各自的專輯面市。是的,他們是時間音樂的小皮和深藍光圈的力軒。
既然是一次消費行為,我想,當那些女生們不曾停止購買一個包的欲望的時候,我應當不會停止,去做下一張專輯的念頭。心愿,一次次許下,一次次逐步完成,這中間的過程,是各個時光參數(shù)下的自己,只要夠誠實,就有資格,留給未來的自己。
謝謝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