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njamin Britten

簡介: 本杰明·布里頓(Benjamin Britten,1913.11.22-1976.12.4),英國作曲家、指揮和鋼琴家,20世紀英國古典音樂代表人物之一。出生于英國薩福克郡的羅斯托夫特,在薩??丝さ膴W爾德堡去世。自幼從母學習鋼琴,十七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作曲與鋼 更多>

本杰明·布里頓(Benjamin Britten,1913.11.22-1976.12.4),英國作曲家、指揮和鋼琴家,20世紀英國古典音樂代表人物之一。1913年11月22日出生于英國薩??丝さ牧_斯托夫特,1976年12月4日在薩??丝さ膴W爾德堡去世。自幼從母學習鋼琴,十七歲入倫敦皇家音樂學院學習作曲與鋼琴,四年后輟學,為劇院和制片廠創(chuàng)作戲劇和電影音樂。1939年旅居美國,從事指揮和鋼琴演奏。他在創(chuàng)作中尊重本民族的傳統(tǒng),又大膽吸收和運用現(xiàn)代派的風格、技巧。
 
布里頓很小就顯露出音樂天賦,他在作曲技藝方面所受到的最大影響來自他的母親。受到兒子崇拜也主宰兒子生活的母親鼓勵他學習音樂,并用當時唯一的英國作曲家弗朗克·布里奇(Frank Bridge)的課程來磨練他的基本功。布里頓對布里奇極為敬重,他還在皇家音樂學院隨約翰·艾爾蘭(John Ireland)學習。在20世紀30年代,特別是布里頓在音樂學院學習期間,他嫻熟的音樂創(chuàng)作技巧使他根本無視評論界對他作品特殊性質(zhì)的批評,而像他這樣一位早熟的來自外省的音樂天才的出現(xiàn),似乎并不值得關注。此后對布里頓才智的指責差不多持續(xù)了十年,直到40年代初因戰(zhàn)爭而停止。布里頓與奧登(Auden)、伊舍伍德(Isherwood)等左翼知識分子保持著密切聯(lián)系,他還在“左翼劇團”、郵政局電影團和英國廣播公司(BBC)工作過,所有這些無疑都是引發(fā)某些評論家反感的緣由,即使是一些忠實的朋友,比如布里奇等,也對作曲家新的朋友與社會關系持懷疑態(tài)度。
 
但這些事實所告訴人們的更多的是英國人的生活態(tài)度和音樂價值觀,而不是布里頓在這些年間所完成作品的質(zhì)量。事實上,在布里頓的晚期生活中,英國音樂評論家們的偏激行為已經(jīng)對作曲家本人產(chǎn)生了影響,因為他開始相信,他在30年代創(chuàng)作的主要作品都是有缺陷的,所以才極少被上演。事實上,他創(chuàng)作的英國圣誕節(jié)合唱系列中的《一個男孩誕生了》(A Boy was Born),自1934年首演以來,就在合唱作品上演的曲目中占有一席之地,而作曲家在學生時代創(chuàng)作的《圣母瑪利亞贊美詩》(A Hymn to the Virgin)等作品盡管明顯地繼承了歐洲音樂傳統(tǒng),堪稱合唱作品中的完美精華,但其演出卻并不成功。
 
作品經(jīng)典
 
《大提琴交響曲》
羅斯特羅波維奇大提琴布里頓指揮英國室內(nèi)樂團
《大提琴交響曲》作于1963年,是獻給羅斯特羅波維奇的。原計劃1963年在奧德堡首演,后因羅斯特羅波維奇突然生病而中止,直到1964年3月,才在莫斯科由布里頓親自指揮首演。作品分四個樂章:一、莊嚴的快板;二、不安的急板;三、柔板;四、快的行板。羅斯特羅波維奇與布里頓本人合錄的這版CD,公認是權威版本,并被評為"20世紀音樂最佳收藏",唱片里還收錄了海頓的大提琴協(xié)奏曲。另外,羅斯特羅波維奇與布里頓指揮英國室內(nèi)樂團演錄的另一張唱片也很不錯,值得一聽。
 
《春天交響曲》
布里頓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合唱團
《春天交響曲》(為獨唱、混聲合唱、童聲合唱和樂隊而作)作于1949年,取材于13位詩人關于春天的詩譜成,這13位詩人分別是:赫里克、奧登、巴恩菲爾德、皮爾、布萊克、博蒙特、弗萊徹、納什、沃思、斯潘塞、克萊爾、米爾頓,(另有一位佚名)。這部作品,1949年首演于阿姆斯特丹。另外,唱片里還收錄了布里頓的《學院康塔塔》和《圣切奇利亞贊美詩》,這版CD,被《企鵝唱片指南》評為三星帶花名片。
 
《青少年管弦樂指南》
布里頓指揮倫敦交響樂團
近100年來,在交響音樂的普及方面,有三位作曲家功不可沒:一是圣-桑寫了《動物狂歡節(jié)》,二是普羅科菲耶夫寫了《彼得與狼》,三是布里頓受英國教育部的委托,為介紹管弦樂隊而給青少年寫的這個“指南”。布里頓的這首管弦樂曲本意是介紹交響樂隊的各個聲部和組合后的音響,但很多指揮家在詮釋這首作品時,都太偏重于局部的表現(xiàn),而使整部作品失去了有機的內(nèi)在聯(lián)系,雖然段與段之間非常精彩,但縱覽全曲卻顯得很不完整。布里頓自己在指揮這首作品時,則是統(tǒng)籌兼顧、安排適當,任何一個聲部的音樂表現(xiàn),都是在總體的宏觀控制之下,在13段變奏中從不強調(diào)表現(xiàn)局部的細枝末節(jié),而是牢牢抓住樂曲一開始普賽爾主題的呈示和結束時普賽爾主題的加強與再現(xiàn),強調(diào)首尾呼應,有機結合,這樣就使得樂曲的表現(xiàn)既完美又簡練。因此由布里頓親自指揮處理和營造出的《青少年管弦樂隊指南》那恢宏壯偉的管弦樂氣勢,成為這一作品除他本人之外,所有指揮家都難以企及并望其項背的版本。這張唱片上還收錄了他的《簡單交響曲》等作品。
 
《戰(zhàn)爭安魂曲》
維什涅夫斯卡婭、皮爾斯、菲舍爾·迪斯考等演唱
布里頓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合唱團
《戰(zhàn)爭安魂曲》是布里頓的作品中最有名的一首。作于1962年,為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被毀而重建的考文垂大教堂而作,歌詞采用英國詩人歐文的詩篇及傳統(tǒng)的安魂曲詞。分兩個部分:一、拉丁文的安魂彌撒;二、歐文的戰(zhàn)爭詩歌。在這部作品的樂譜卷首,布里頓有這樣的題詞:“我的詩題是戰(zhàn)爭及對戰(zhàn)爭的憐憫,這是憐憫的悲嘆,以喚起世人的戒心。”這張唱片,是這個曲目最權威的版本,因為這部作品布里頓就是專為加琳娜·維什涅夫斯卡婭、皮爾斯和菲舍爾-迪斯考寫的獨唱樂段,這些名字是這個曲目首演的原班人馬。這樣的名家匯集,Decca公司在錄音、制作上下了很大功夫,使錄音制作與演唱、演奏配套,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這套唱片(一套兩張)可謂錄音史上的奇葩,被《企鵝唱片指南》評為三星帶花名片。另外,索德斯托姆、蒂爾、艾倫演唱,牛津基督大教堂兒童合唱團、伯明翰交響樂團和合唱團、拉特爾指揮的版本也非常不錯,值得一聽。
 
《諾亞方舟》
迪瑪指揮英國歌劇團管弦樂團
獨幕歌劇《諾亞方舟》,腳本取自切斯特奇跡劇,描寫諾亞洪水的故事,1958年首演于奧爾福德教堂。剛開始用于教堂演出,后用于獨立的演出,這部神劇,兒童的演唱清新動人,錄音音場具有深度與寬度,細細聆聽,可分辨出舞臺上表演者(上帝、諾亞和孩子們)的不同位置,以及他們細微的動作聲響。這版CD,被美國TAS評為最佳名片。也是著名錄音師肯尼思·威爾金森的杰作。后由Decca公司重新制作成CD。

Benjamin Britten的歌

  1. 01. 加入列表
  2. 02. 加入列表
  3. 03. 加入列表
  4. 04. 加入列表
  5. 05. 加入列表
  6. 06. 加入列表
  7. 07. 加入列表
  8. 08. 加入列表
  9. 09. 加入列表
  10. 10. 加入列表
  11. 11. 加入列表
  12. 12. 加入列表
  13. 13. 加入列表
  14. 14. 加入列表
  15. 15. 加入列表
  16. 16. 加入列表
  17. 17. 加入列表
  18. 18. 加入列表
  19. 19. 加入列表
  20. 20. 加入列表
  21. 21. 加入列表
  22. 22. 加入列表
  23. 23. 加入列表
  24. 24. 加入列表
  25. 25. 加入列表
猜你喜歡

最新歌手